11月18日,中建港航局承建的江西九江城西二期码头正式开港投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化多式联运,畅通区域经济“大动脉”

作为江西省重点水运工程,九江城西二期码头坐落于长江干线九江水道右岸,紧邻九江长江二桥,是该区域“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的关键节点。
该项目是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九江区域航运建设的战略支撑,填补了江西省滚装专用码头的设施空白。项目于2024年11月启动建设,2025年8月底全面建成,10月底完成竣工验收,建设周期比计划时间节省61天,主要包含多用途码头与滚装码头两部分:多用途码头包含2个10000吨级泊位,年通过能力310万吨;滚装码头包括1300车位、600车位泊位各1个,年通过能力36万辆。码头投运后,将以京九铁路与福银高速为纽带,重塑赣鄂皖湘区域的物流格局。
在现场,集装箱正通过多功能门机吊运、新能源卡车等转运至后方186亩“L”形陆域场地,有序开展分类码放及集疏运调度等工作。“这些集装箱经长江抵港后,将通过城西港铁路专用线接入京九铁路,货物装卸、调度、转运全流程3天内即可送达南昌、赣州等赣中南核心城市。”项目负责人胡岳瑞介绍说。除集装箱外,长江中游地区的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及中部地区的散粮、纺织品等,也将在这里实现“公铁水”点对点联运,相较以往货运模式时间更短、覆盖面更广。
聚焦安全高效,打造智慧协同“新范式”

多用途码头、滚装码头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智慧化建设的全方位支撑。水文调研显示,长江九江段全年水位高差超15米,对船舶停靠及码头装卸作业具有显著季节性制约,且由于商品汽车码头装卸作业的特殊性,传统固定式混凝土码头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为应对长江季节性水位波动与装卸工艺的“双重挑战”,确保商品汽车在不同水位条件下安全高效装卸,项目团队在滚装码头装卸平台的建设中,创新实施“钢浮箱(定位桩)-趸船-钢联桥-钢平台-卷扬机提升系统”五位一体联合作业模式,该模式通过趸船与钢浮箱连接,经钢联桥衔接钢平台与卷扬机提升系统,构建起高度可灵活调节的作业通道,有效突破水位变化对装卸作业的时间制约,实现船舶与码头的精准对接,最终达成作业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树立起长江流域滚装码头装卸作业“新范式”。
优化工序衔接,刷新项目建设“加速度”

建设期间,面对紧迫工期与复杂技术挑战,项目团队精准研判,打出工期优化“组合拳”。
由于建设区域紧邻长江,复杂的江底地质条件成为项目建设的首关“拦路虎”。为攻破“嵌岩灌注桩施工区域抛石层厚”“施工区域溶洞见洞率达90%以上”等难题,项目团队多次召开研讨会,精准“把脉”地质、保障成孔稳定性。通过采用超前钻钻孔勘探结合冲击钻机成孔施工,同时搭设钢平台配套泥浆循环系统,并综合运用小锤成孔、大锤复打、钢护筒跟进等措施,显著提升了桩基成孔率,实现成孔质量与施工效率双重突破。
在关键水陆通道多用途码头2号引桥的施工中,项目团队突破常规工序,同步推进引桥下部结构施工和上部梁板的预制工作,运用BIM技术全过程精准模拟,实现“地下施工”与“地上预制”无缝衔接,引桥工程提前30天具备通车能力,为后续设备顺利进场、材料与物资的高效运输提前打通了“生命通道”,最终实现了“一个枯水期建成双码头”的标杆式突破。
恪守生态优先,绘就发展和谐“新画卷”

项目建设全程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全周期环保举措守护长江生态环境。
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水生生态和沿岸环境的影响,项目实行严格封闭式管理,精准划定作业边界,在毗邻堤路的关键路段设置闸机并开辟外部通道,实现施工区域与外部交通的物理隔离,筑牢安全管控与生态保护“双重防线”。针对灌注桩施工产生的泥浆污水,项目部搭建专用三级泥浆池进行集中收集,采用“沉淀+压滤”双重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清水确认达标后输送至指定排放点排放或循环利用,滤渣固化后按环保要求转运处置,从源头杜绝泥浆泄漏污染长江水体。建设中还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材料,码头结构施工选用高强度低碳钢材、环保乳胶漆等绿色建材。工程尾期开展了边坡复绿、临时占地植被恢复等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提升区域生态景观品质。
据悉,码头投运后,绿色理念将进一步延伸:在散粮转运站,集装箱灌装系统全面采用了脉冲除尘设计,减少粮食转运过程中粉尘外溢造成的污染,并通过减震底座与隔音罩,有效控制设备运行噪声。从码头前沿到后方堆场,多个环节通过组合设计与智能驱动系统,实现能耗降低、动能回收,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深度践行节能运营。
九江城西二期码头的建成投运,标志着九江在构建“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区域航运中心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打造江西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建港航局供稿)